English

网络文化冲击波登陆中国(下)

1998-03-17 来源:光明日报 黄一丁 我有话说

网络文化的魅力是什么

网络像是一个巨大无穷的“脑”,上网“冲浪者”是其中一个个渺小的“借脑者”,眼界与智慧的丰富与广博可随之俱来,这恐怕很难让那些科技、文化乃至经营业等智慧需求密集性行业中人不动心。

但这魅力的精髓却在于互联网中的创造活力与创造心态。网络天地是一个创造力、想象力爆炸性膨胀的天地,每天都有大量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概念问世诞生,挂在像DEC、IBM、惠普等公司的每日公告牌上,让专家们也难于跟踪了然。网络已经成为人类创造力最大限度膨胀与滋生的一片沃野,而创造力的释放与否以及释放量的大小,正在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败的重要分野。网络文化创立者们费尽心力在网络中所要寻觅的,正是“创造力何来”的至关重要所在。

网络是一种文化心态和文化品性,是从“西部探险”到“科技探险”的牛仔精神,是永远好奇、永远求新、永远以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向即有准则和即有秩序发出挑战的强大欲望。吴伯凡把它评价为“孩童革命”。爱默生说:每个人本来都是潜在的巨人,但常常表现为一个侏儒。网络文化便是一种更少思维障碍特征、更富于创造力激发的、把“侏儒”还原为巨人的社会文化。

网络文化的阻力是什么

在中国这一片她刚刚“登陆”的古老大陆上,网络文化的魅力大小与其阻力大小可能恰成正比。

这不仅是指网络发展本身在中国还太过弱小,更大的“麻烦”还在于一些人对网络文化的“异体抵抗”。互联网的文化类型主要是“横向分布式”而非纵向等级式,是一种全方位的平等开放。网络文明更强调自发的创造性。信息取用者和传递者越多,信息资源与智慧资源也就越丰富,越有“倍增效应”。网络文化张扬人的创造力,因而不可避免带有对即成常规的挑战。某些国人似乎不缺少创造力,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出路受阻,向消极方向发展,从而表现为破坏性的、假冒伪劣的、坑蒙欺诈的恶行,而不是表现为财富创造、文化创造等等建设性方面。由此观之,网络的“副作用”在于目前国内生活中的某种信用与秩序关系断裂等其他方面。

从丛书的作者们的系统阐述中可以发现,网络文化的创造性的来源及奥秘与延续了几千年的“人格文化”与正义精神的不懈探求之间有着一种深刻的联系,而这一点却并不容易为人们所了然。

中国人为什么要写网络文化

互联网是外国人造的,技术也是人家的,网络文化轮得到中国人写么?不会“拾外国人牙慧”么?据郭良告之,这个问题在作者们心中也颇是个疑问。

细察却并不尽然。首先,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而一个“老大民族”的深厚文化,在更新上往往更需要外来新文化的注入和启发。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中的优秀代表间的互相“杂交”和激励,是最富气象的精神变迁和痛苦妊娠。

第二是因为近年来各种介绍和译作已够多,只是搬弄别人的故事“如今已觉不新鲜”。中国人“触网”以后的经历和由此而生的视角转变和反思,都是中国人的事,深植于中国社会泥土之中,与译著无甚相干。

三是在信息技术的换代时期,开放的问题将再次变得鲜明,全新的话题和全新的挑战重又摆在我们面前。邓小平说过:不开放是没有出路的。网络文化的催生,则正是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转换的最初的应答。当然,更重要更关键的是实践上的应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